商品窝料的致命弱点:原因竟然如此简单,解决方法竟如此容易!

发表时间: 2019-09-04 19:29

市面上的谷麦商品窝料很多,很多卖家也自己承认这种窝料诱鱼效果好,但就容易第二天死窝,不来鱼了。却没一个人搞清楚这是为什么?

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

我等了很久也没见谁说到点子上。

当然,这篇文章发出来以后可能就冒出一大堆事后诸葛,也罢。其实这就涉及到水产知识 和 生物解剖学的知识了

天生万物,皆俱 声 色 味 觉。

每种生物的感知器官和感知能力又不尽相同。

比如人眼,对可见光的感知能力就只能在380~760nm的光谱范围内,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,都是睁眼瞎,看不见。

所有的生物,对声音 气味 颜色 等的感知,都是靠物理形态的神经细胞来作探测接受器,然后通过电信号传达给脑神经,再经脑神经作出反应,给出判断回馈。

这里面就牵扯到了一个词 阈值

阈值代表了这块感知能力的上下限。

阈值往两头拉得越长,相应的感知范围就越灵敏,反之,越迟钝。但这个阈值范围是可以被修改的。

我再拿人打比方,人对声音的识别范围大概是20Hz-----20000Hz的声音.最敏感是1000Hz-----3000Hz之间的声音。

如果一些小青年,常年装逼带入耳式耳机听摇滚音乐,导致阈值下限被骤然提高,听力受损,可能这个时候,可能1000HZ以下的声音他就听不到了。

在我们四川宜宾,有个很出名的五粮液酒厂。

我第一次去宜宾的时候,快靠近酒厂那半个城区,一股浓烈的酒糟味,从车窗外扑鼻而来,很是难受。到了宾馆,我在楼下买烟,我问老板:“这个味是不是酒厂在烤酒,太难闻了”

老板微微一笑道:“你们外地来的才闻得到,我们本地人闻不到这个味道了”

所以常年淫浸在某个味道区域内的生物,他的嗅觉感知器官对于这个味型的阈值下限早就被无限拉高了。

通俗来说,就是嗅觉能力受损,低于阈值的味道,大脑统统接受不到电信号的刺激,做不出任何反应。

所以,一个优秀的厨师 品酒师等 靠感知器官讨生活的职能从业者,绝不会去碰刺激性的玩意儿,破坏自己神经细胞的灵敏度。

举这种类似的例子可以写20000字......

回到正题

为什么很多卖家自制的谷麦窝料或者其他窝料,感觉诱鱼效果好,但又容易死窝,第二天没鱼了?

就是因为这些卖家根本不懂鱼性,不懂科学。靠自己的鼻子在那闻,用人的鼻子去钓鱼。香精玩命的加,要的就是十里飘香的感脚。

这些超重香精在鱼进窝进食以后,因个体差异,成年大鱼,为了驱散这股呛鱼的味道会在窝子周围翻滚扇尾,借助紊乱的水流稀释这些味道。我们人在上面就只见水里像开了锅一样冒泡,却不吃钩。大鱼平时异常灵敏的嗅觉器官就会受到极大的破坏。第二天你再去钓,鱼还在那,不是没鱼了,只是鱼也有领地意识,那个区域的鱼没腾地盘出来之前,不会有新鱼来惹事。而那地盘的鱼头天被你的窝料搞出了鼻炎,鼻子不通,闻不到味了,所以你感觉死了窝,没鱼了。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让鱼恢复知觉。

这当然有解决和针对办法,但我坚决不讲,这种解决办法只会让以后的鱼更难钓,让钓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所以我所有的做窝料的视频,一直反复强调只加几颗丁香,有味就行了,白酒稀释5-10倍,不要直接放,清淡为主,很多钓友还是觉得不够过瘾。自作聪明,又加一堆秘方,要的就是十里飘香,荡气回肠。

但我可以讲一讲另一种商品窝料打窝的处理办法

可以有效避免大鱼不进窝,又能有效诱鱼,第二天不死窝的方法。

如下图:

不错,就是用大量的白味窝料稀释成品窝料。

水质越好的水域,稀释比例越大。

经过大半年的反复测试和改进使用方法。成功把我徒弟自制的一款窝料移植到了野钓上来。这款窝料最初设计是针对肥水塘,结果被玩赌塘黑坑的钓友拣成了宝贝。我一直嫌弃它味型太大,在野钓招杂鱼小鱼。

任凭好烟好茶,糖衣炮弹的攻击,都没有贸然向钓友推荐。

在《大沙凼》这集视频里,这个窝料招来鲫鱼闹窝

在300年的石桥这集视频里 还是招来鲫鱼闹窝

换了个500年的石桥 还是鲫鱼闹窝

但这一集的时候已经用改进办法做了2 3个窝子,在其他窝子成功钓上来不到20斤的鲤鱼巨物。

不久以后,《一道坎》那集视频,在麻子滩水库用草窝钓草鱼,事实上本该就用玉米叶挂钩钓草鱼,但我们却用了这个成品窝料来挂钩钓草鱼。就是要理论付诸于实践嘛!

这是个啥窝料?

马疯窝 谷麦钓鱼窝料重庆四川盛行的谷子小麦玉米打窝作鱼饵钓法
¥16.90
购买

这个广告有没点淬不及防的感觉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