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南宁邕宁区仁福村定甲坡,发现邕江边的“仁福”地的独特魅力

发表时间: 2024-02-21 00:46


仁福村位于南宁城区的邕江下游南岸,江水流向最具艺术想象力的一处江湾边上,与江北的半岛莫村隔江相望,距邕宁区蒲庙镇街约2公里。人口约五千,壮族为主。原名仁里村,1950年因村民认为共产党为仁里人造福而改名仁福。曾经设乡级管制,1984年起改为镇管村而设村委。而定甲坡是仁福村委辖下的六个坡屯之一,约七百人的颜姓村,操平话方言,估计也是1958年误划“壮”族的村屯。



近日,有幸到定甲坡做客,得以一探此地风情。热情好客的主人家颜哥,乃字排辈。参加过1979春对越自卫反击战,是令人敬重的参战老兵。在外做事多年,见识多广,退休后归家养老做起“乡贤”,为助力家乡新农村建设发挥着余热。据颜哥介绍:此村祖先据传也来自古山东,后来辗转定驻于现邕宁南的新江镇(设有宗祠),再散叶分支而出,到此繁衍生息(只设土地社坛),亦有几百年的历史。村里历来以农耕传家,旱坡地种植各类作物为主(不种稻米)。因临邕江水道及圩街,亦有着经商传统。至今村里流传有:古时的大户人家,富足到晒银除霉的传说。近代的时候,在邕宁蒲庙镇圩街,也有不少的村里人去建房、置铺行商而发家...如今,村里除了几个山岭林地,其他土地基本被南宁城建的发展所征收完,大家多已成无地的“农民”而安居守业。







信步于定甲坡,观其地势为依坡近水。北临邕江,西有清溪环绕,显得灵气十足。据说,现蒲庙镇上的著名祭拜圣地“五圣宫”,还是早年由此地迁出而建的。受惠于南宁百里邕江水岸景观改造项目及交通城建发展,全村左一条风景秀丽的江岸健身步道,右一条笔直宽大的江岸大道相夹持,给僻静一隅的小村带来勃勃的生机。村中除了不少百年龙眼树,房屋旁还时不时冒出几块大石灰岩石,这在丘陵盆地为主的南宁城郊,确实神奇,也表明此村地有着稳定的地基。虽然此村早巳脱贫,但和南宁郊区许多乡村民宅一样,在众多的现代式砖混“洋房”中,夹杂着不少遗存的青砖老房及泥坯旧房。但定甲大多讲究的坐北向南,也有不少依坡、依水顺势而新建的“江景楼”,“大别墅”,其普遍豪气宽阔的外体及面积,这在南宁的其他乡村并不多见,令人惊叹。其中,还有一户开起了乡村卡拉0K音乐吧,音响和装修并不输城里的连锁店,加之接“地气”消费价,成为定甲及周边乡民文化生活的新亮点。我想象的是,村里的几位九十多岁的长寿老人,会不会时常到此唱上一曲《今天是个好日子》呢?







一条4百多米,凝聚族人爱心捐资的穿村水泥道路,无意中把村宅分隔成新,旧两区。而地势稍高的旧区,较完好地保留了数十户青砖灰瓦的古宅。也许受制于地形带坡,古宅多高门,屋内暗设两层,外两厅,单井院落为主,前后叠连,巷道分隔,颇成气势,一砖一瓦,处处透着风雨岁月的痕迹,仿佛述说着曾经辉煌的过往,也体现出当年氏族群居的和谐与凝聚力。据说,族里曾保存有先人的牌匾,可惜已不知去向。整体建筑虽工艺普通并显破败而荒弃,但其中遗留岭南风格的推笼门,户对,门石,传统硬山顶对称式宅院、厅堂及祭祀阁层布局,木作雕刻,工整的对联...多少带着北方中华文化的延习和传承。但后厅大门外的左、右屋檐下,各隔出两小阁楼房的在广西较为少见,我猜一是主人家姑娘的闺房?二是储粮仓及杂物房?坊间有种说法:凡宅房都有着运势和定势,不会永长久。居住祖宅厅堂的人,一般都不兴旺...但见一栋双层单间的古宅,高大宽深,砌艺平整。据房主介绍,此屋曾为大户人家仓储房,解放后分配给她家住,因经常维护,现在和新楼房一起还在使用。这也证明另说法:“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”,那些勤劳、向善、正道的有福人,住在哪里都是风水宝地。


有缘定甲。感谢颜哥的热情款待,珍藏的自酿功能酒值得拥有。对不起,我贪杯了...

(南宁乡村纪事系列之11篇)